Sunday 29 November 2009

浅浅所闻

2009年8月的时候,参与了《成佛之道---三乘共法》后,所写下的心得。
本来,并无打算如何去处理它;直到今午才知道,当初所草手稿已被打成文稿。这是自身无法预料到的事。
既然因缘的发展已是如此,所以便决定全文刊登,与有缘大众分享。

XXXXXXXXXX

终于圆满地听完三乘共法的修学内容。

对于佛法的修学次第,也有更明确的方向了,更踏实地了解了。那是久违已久的欢喜。原来闻法的感动,是如此地真与深!一种言语无法表达的轻安,我是再次地体会到了。

尤记得9年前于佛学班初闻“无常”一词的欣喜。如今我是在一连5天再度重温那份单纯听法的快乐;内心清楚地知道,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,也许以后也难以如此参与营队了。

学坲的起步是依正见而起的正信,这是确认不二的真实。我们不以他处为归依,而深信三宝的真实功德故,而归敬三宝;这是难得的。得人身,离闻法之难,而能相信三宝可以指引我们熄灭诸烦恼;这是流转生死海中的我们最大的福报。若无此确知,实在是太可惜了!

佛法出现于世间,不是为了去说明这外在的世界成、住、坏、空,而是向于众生的身心苦趣而论。佛陀即为其创觉者,同时也因悲愍我们的愚痴,而以种种善巧方便为我们开展显示。另外,佛陀的慈悲也延伸到成立僧团,为令正法得以久住,让更多有缘众生能多亲近佛法僧,而种下出离烦恼的因缘。我们怎能不感动?

深信三宝应依正见而起于正信,乃立于正行。无论我们是何等发心,所依的修学内容必不离正见--这是确不能妥协的现实!失去正见的引导,一切的修行都落于事相上无义;也与解脱不相应。而若染著于知见上,或停留在认识的粗浅层面,这也无助于我们的修行。

由闻知诸法,由闻遮众恶,由闻断无义,由闻的涅槃。因为闻法故,我们得以了解人趣俱足修行的殊胜条件。也因为闻法故,我们得以明了修行必依一定的次第,而于相上因发心而异,依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而分别说。总归而言,修行有所共的解脱内容,也有不共的(因发心而异)果报。

诸佛皆出于人间,不由天人而得也。这说明了,也肯定了人趣是成佛之道的开始、开展与完成的关键所在!依太虚大师的《真现实论》而言:“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”;人格的完成,必然是佛格的圆成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完成人格呢?

首要的,五乘圣贤行者都需要俱足增上生心。在依世间正见所谈及的善恶、业报、三世与凡圣,行持三种福德的培育法--布施、持戒与修定,逐步聚集最基本的成就佛道资粮--人天果报。

由于闻法故,我们了解到止恶行善的积极层面,无非是不愿伤害他人而克制了自己,以己度他情,遮蔽推动我们去造恶的识法。这是值得我们去赞叹、去行持的善念、善法。

但是在另一方面,若我们在行持一段时间后,通过深入地思维,我们还是发觉到人天善法并不能圆满地、彻底地协助我们认识烦恼,熄灭苦恼。我们因而会有一种厌离,而欲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身心烦恼根源所在--从而导发出离心的发起。

出离,不是厌世的,也不是流俗的,更不是高深莫测的。它还是依人间而修,还是对人的身心世间构造而起修,因看透烦恼的生起与还灭而活得自在兼“善逝”,超脱。

出离所依的正见--缘起四谛是连贯了世间正见所谈及的“有凡有圣”。因为缘起所谈的是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;圆满地说明世间法对立关系的绝对性。既然有凡夫,那必然有超脱凡俗的圣行者!

对于缘起的肯定与坚信,无非缘起法即是无常法。因为依缘起,所以无常;因为无常,所以符合缘起的内容。也因为依无常如理思维,而得见到“无我”确立于法;无我故,所以不安定、不彻底--即是苦。

有因有缘集世间,有因有缘世间集。苦不会毫无因缘而生。苦是果报的话,必然由于聚足与业相应的因缘而成;而业会相续推动、促成苦果,探其根本,无非是因为我们还带有烦恼,甚至还执取烦恼自身呢!

有因有缘灭世间,有因有缘世间灭。既然有苦、有苦集,那必然有苦集可灭,苦集灭之道的存在!若如此信受,断苦必断于惑,而非妄想去熄灭苦果!惑断,就无法发动我们再造与烦恼相应的业,也无法滋润潜伏的、已发的诸烦恼业。这才是真正的不受后有啊!

惑的生起,无非是我们于理与事的执取,即无明与爱染。而以之而缘起的,就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诸邪见与颠倒行为也可以从我们的身、语、意来做归类--戒禁取、我语取、见取,还有对身心环境染著执取的欲取;全都是促我生死轮回的力量或因素,唯有愚痴的我们才当它们是宝,可悲啊!

由此闻思慧而起的作用,我们方了知修行不可落于此不了义的相上修,还需回归内心去看见是否与无明、爱染的执取相应?若如此思维与警策,我们方能远离世俗把正道的盲修瞎练,逐步走上出世八正道的内容与行持!

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有人修学八正道,世间便有人可证得四双八辈的圣果解脱位。那八正道也必离不开戒、定、慧三增上学的修持,也离不开闻思修证的过程。

有了明确的修行观念与认识,我们方能因闻法而断无义、由闻得涅槃。所体证的解脱内容不落于流俗的学问知识与玄妙的概念,而是源自内心的清流;为自身、为众生、为时间带来一盏明灯,也为佛法、为佛教注入一股生命。



我的思路向来不好,无法顺畅地连贯法义;同时,也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。因此我乐于亲近善士,也乐于随喜他人此举,为的不是自己,而是忆起阿难尊者为了成就众生向于佛道,而多闻于法,请转法轮。

闻法而发心,为令未信者起信故,为令已信者其信增长故,我应更努力地认识自己,而非一昧地否定自己。也因为认识自己,尊重自己,所以唯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,超脱自己,再以己度他情,恒顺众生。

Sunday 11 October 2009

调心

这是当年在大专生涯,最后一篇献给学会的文稿。
是写给新生的,也是写给自己的。
那时候,由于想要去进一步提升自己,想要去深一层认识自己,还想过此后封笔不再写了呢!
原来,只是我慢心在作祟而已。
真是疑痴的我,太爱钻牛角尖了,太爱自以为是了~~
xxxxxxxxxx

2006年5月14日

终于踏入大专的校园了。相信大家的内心都穿插着无数复杂的心情吧。而此时此刻,此地的你,内心所浮起的,又是怎么样的感受呢?一些同学,或许会为眼前所见,耳朵所闻的新事物,充满了对未来求学的憧憬。但同时大家又会害怕在未来的大学生活里,会遇到许多人事上的挫折与伤害,还不如过去的清涩岁月安好,快乐。徘徊于过去与未来的掉举之间,那该怎么办才好?

若真如此,我们应当确立此念:无需去比较,过去的种种有多么的好。也无需太忧虑,未来的日子该如何渡过。过去的已成为过去,未来的还是未来。反而,我们应当尝试去过好当下这一刻,毕竟大学的时光是有限的。而时光的流失,并不会因为我们对过去未来有所迷茫,而暂时停止。重点在于,我们如何努力去填补每一刻的时光,才显得格外有意义。可是,往往这一份努力,并不意味着将会带来满意的成果。

在每一天的生活里头,若只是期待一切都处于美好状态的话,那是不可能的。当我们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故时,我们不是处于愤恨恼怒,就是悲泣失落。简单来说,一旦碰到问题,我们的内心都一直处于不安与不满的状况里头。可是,往往事情早已告一段落,而我们的心还是会继续去忆起,提起。结果受伤的,还是我们自己。

当我们的内心,长年累月,如此这般的熏习,那我们心中的痛苦,自然而然的只会继续加深,隐隐作痛。这个时候,若我们无法从内心中的情绪抽离出来,我们不但无法理清问题的根源所在,反而只能增长我们的埋怨心。久而久之,我们的思维也习惯了这种模式,便造就了所谓痛苦的轮回。

其实,内心会生起烦恼,并不只是基于外境所引发的条件而已。而这一切的一切,是由于我们的内心不够平稳,再加上我们内心顽固的执取所至。而这份执着,并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我们有意无意间培养起来的。既然执着是由我们自身所培养的,那我们唯有从内心去调整自己。

我们应当生起正确的见解: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相应的原因与条件。随着不同原因与条件的相互影响,每件事情将会出现不同的发展局面。而这本来就不是我们控制得来的东西。但是我们却无法接受这个观点,这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活在自我的世界观里头。我们习惯了去思维我们所喜爱的结果,而且我们也认为每件事情应当照着我们的意愿发展。一旦不如己意,内心将产生冲突,烦恼因而生起。

其实,一切事物并无真正的主宰者,随着加入不同原因与条件,一切事物将出现不同的改变。这本来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而已。可是,就因为我们的内心不明白这一点,又不肯去接收这一点。才导致我们的心越陷越深,无法自拔。一旦我们肯舍弃这种种错误的看法,我们的内心才能够处于没有冲突,没有烦恼;只是保持单纯与平静的状态。

若我们持续的如此训练自己,我们将能够体会到,我们将能够发现到:真正的平静,并不是来自外在的一切,而是源自于我们的这颗心,能够去隋顺自然的法则,而得以被安顿好而已。

Friday 9 October 2009

初心

这是以前写过的,也是到今天为止,于佛法,依然坚持下去的理由。

感恩那时候的传芳,令我对“有海无边际,世间多忧苦,流转起还没,何处是依怙?”,这一首偈颂,有了更深层的体会。
xxxxxxxxxx

2004年1月15日

曾经在过去,写下了这一篇没什么看头的文章。还记得那时候已经是三更半夜了,自己还一个人傻傻地对着电脑荧幕,安静的打字,把脑袋中的回忆,慢慢地写出来。这么做,并不是为了赶去投稿,也不是写给谁看,只是心太乱,睡不着。于是,只好借写作来整理思绪,与自己的内心闲聊,看看自己的那颗心在搞什么?想着想着,便想起以下的故事来……。

曾经于某年某月的第一次理事会议,那时候的主席,在开会前,以一个蛮特别的方式,带领诸位理事调整一下大家的心情。他只是要求我们手牵着手,作海浪的观想。观想我们正处于海浪当中,在一个没有边际的大海中,被海浪打得身体摆来摆去,多么的不自在,好不忧苦。

我们的眼睛被蒙上了,所以看不见。我们的嘴巴也无法时时刻刻地张开,因为海水不停地灌进我们的嘴里。尽管我们的眼睛看不见、嘴巴张不开,但至少我们的耳朵还能听得见,以及还未失去身体的触觉。

我们感觉到海水的冷,冻得我们在发抖;我们也感到害怕,一种无助的孤寂、失落感。但是就在这个时候,我们听见了一把来之一群人的呼救声,他们也跟我们一样,漂浮在海上,而且也离我们不远而已。这些重叠在海潮声中模糊的人声,使我们感觉到一线希望。

通过我们的听觉,去寻找离我们最近的人群,然后我们拼命地向他们的方向游去。海浪很大,大得阻碍我们继续向前游,但是我们不放弃;我们一直试,试了很多次,我们终于成功了!当我们握到了对方的手,我们赶快捉紧不放!渐渐地,漂浮在海上的其他人,也以同样的方式与我们聚在一起!

不知过了多久,我们逐渐被海浪打到比较浅的地方了;接着我们听到了来至海岸上的人群,以声音指引我们朝向上岸的方向;经过持久地与海浪搏斗,我们终于抵达了海岸。登上岸后,我们得以解去绑在眼上的布,岸上的安乐情景已投射在我们的眼里了。但是,当我们回头一望,方惊觉海上还有许多人还在飘浮着...... 人群当中有我们的父母......兄弟姐妹......亲朋戚友......甚至我们最爱的人......。

讲到这段时,主席便问道:“你是否会再度跳入大海中,把这些人一个一个的救上岸呢?或者你们上了岸后就抛弃他们而不理呢?”。那时候,我不知道其他的理事在想些什么,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决定。只是清楚的知道,当时的我,听了这一番话,眼泪不禁流了出来......。

写到这里,故事也告一段落了,然而,我依然没忘了当时候的决定......我选择了跳入那茫茫的大海中,把这些人一个一个的救上岸......也许这会引起他人的讥笑为不自量力......也许我根本经不起那限难的考验......但是我还是会坚持到底......只因为,我选择了去承担......。

自己也知道,基于这份愿心所引发的因缘,在往后,一切的发展将不会一概的风调雨顺。因此,我选择了勇敢地去接受,去面对,那一切又一切复杂无比的考验。在修学过程当中,难免会遭到他人的怀疑,甚至连这一份愿心都还会被动摇,自己随境而转,退失到哪里都不知......。

然而,随着用心的审查,内心逐渐地领会到,我,并无法阻止他人的怀疑,因此,也无须为他人的不谅解而烦恼。只能抱歉地对他们说:“如果你曾经从佛法中得到一些受益,把你原有的命运改写,那你必然会了解到推动我这么作的理由......。”有些时候,讲多无益,亲身去实践佛陀的教法,反而来得更有意义。

心中会如此的想:“苦的,不只是我而已,还有其他的有情众生......因为不忍心,所以愿意留下来,陪大家一起面对风浪......用我的心去抚慰大家心中的不安......如果情况还允许的话,愿我的身体,还能够为大家尽一份力,抵挡一些风浪的袭击......也愿向佛陀学习他那无限、无私及无我的慈悲,提着法灯,走到世上每一个需要光明的地方,让佛法的光芒都能够照射到世上每一个黑暗的角落......令流落于苦难中的众生,感受到佛法的光芒与温暖......。”

写出这些话,并不是为了显得比别人清高,也不是为了要令他人感动。只是知道,自觉是本份,觉他是责任,而我,正学习着如何去感化自己......。毕竟,每一个有情也有觉悟的能力。更何况,无知的我,也曾经如此的堕落过、迷失过、无助过、痛苦过......。

此外,弘扬佛法的工作,是充满无数的考验的,并非所有的人,都愿意持之以恒,为之付出。既然如此,世人所不愿意作的东西,那就让我来作,让我来承担吧......这不是为了要得到他人的赞赏与肯定,也不是认为这世上唯有我,才可胜任,而是因为......不愿意看见佛陀的教法就这样从这世上白白流失......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但是我依然会尽足我的能力,作足一个佛弟子的本份,护持正法的久住,令更多众生得以听闻,究竟离苦得乐......至少,结个善缘也好......。

虽然自身并没有什么智慧,也没什么得行,但愿我有一颗不畏的心,一颗不易累的心,一颗由最真诚的心所推动的勇气,使我继续走下去---学佛这条路,一条生生世世唯一的道路......也许现在的我的背影很孤单,但我的内心不会感到寂寞。还记得某位学长曾经说过,“学佛路上,并不是只有我们独自上路而已......在这世上,总是有一群人,抱着与我们一样的理念,在菩提道上伴着我们走......也许我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,但是我们必然会在终点相会......。”

感恩大家这些日子以来的爱护与关怀,使到今天的我,能于佛学路上走得更稳固、更勇敢。也许自己在某些地方,处理得并不妥当,造成了种种不如意的事件,不但摧残了自己,同时也伤害了身边的关怀者。最令我感到惭愧的是,身边的他们,对于我个人的刁蛮、任性与固执,都会寄予无限的包容。那股真诚的关怀,那份慈悲的摄受,实在令我为之深深感动,唯有在内心深处说声,谢谢!

我手写我心

2005年9月的某日。早晨5点钟。

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。全家人都还在睡着,而我,独自的坐在电脑前,打着字,写点东西,一一的记录下那颗不定的心。写着写着,难免会使心头浮起了许多往事回忆,有苦有乐。写着写着,平静的心湖,再度激起了不安的涟漪。

思路逐渐操作,慢慢的去捕抓每一个浮起的感受。看到自己的过去行为与思路,看到自己的未来迷蒙与无助。然而,却看不到,此时此刻,此分此秒,自己的感受与思路,早已囚进烦恼的入口。

停止指头的流动,止息内心的攀动;只是单纯的,看着情感的烟花,而不再刻意的去追究,默默地去接受。不去理谁是谁非,让感受各自回到本来的地方;也不去理那会是什么地方,只是认识它们的出现与离去,就好。心再度的平静。

快两年了,还是维持着这一份习惯,还是维持着这一份情执。不问为什么,只管写作;只是单纯的,把内心的感受,把内心的体会,一一的写下来。所写的,只是对自己的关心、观心的记录。同时,也可能在往后,对他人,作为一份分享的礼物吧!

写着写着,太阳也出来了,少了云朵遮蔽的天空,真的好美。

低楼客厅

2005年9月12日

刚在外头用了晚餐回来。大家都上了楼,回到各自的房间,处理各自的事物去。只剩下不长进的我,独个儿地躺在客厅的地板上,继续傻傻地在发呆,消磨那宝贵的时间。个性中带点懒散的我,也懒得去理他人怎么样地看待。只是尽量地让自己保持沉默,默默的躺着,只要没干扰到他人,就好。

客厅,对我而言,真是一个很好的歇息处。在这儿,有一大片冰冷的地板任我躺、任我滚。虽然这么做,难免会被他人指点为不雅与不该,然而在客厅度过的时光,真的好开心,仿佛回到了,从来没经历过的愉快童年。

客厅的四面墙壁,除了陈列着一些书橱之外,也在桌上安放了一座白佛像。这尊佛像,对我而言,其意义是非凡的。尤其是当我感到很无助、很害怕的时候,只要默默地看着佛像,心中都会好过些。仿佛,那一尊佛像,早已成了我唯一的倾诉对象。仿佛只有佛陀才明白我的感受......。

其实,这些年来,有些话在心头待了好久,未曾好好地说出来。在情感问题的处理上,我只是一个不积极的被动者。先天性就是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,再加上自己过度的自卑,所以往往只好默默的,放弃了许多自我表达的机会。由于在这方面的缺陷,也促成了往后孤僻、怪僻的人格体现。

很多时候,就算遭到他人再大的误解与责骂,也不会刻意放大心中的那一份委屈。最多只是一笑而过,尽量提醒自己不要还击对方。因为深深的知道,只要一不留意,自己的嗔心就会伤害到对方......虽然刚开始如此的训练时,会有点困难。况且,我这个人,的确是充满太多弱点了,给人误解的机率应该不会很高吧?

要不然,就是等到回到家后,不发一言,回到卧室,逼自己去睡觉。甚至,偷偷的在三更半夜里头爬起来,溜到客厅,静静地跪在佛像前,默默地看着佛像,放松心情,直到睡意来了,就当场躺着睡了。傻傻的我,只能够想到,以睡眠来让自己,逐步忘掉心中的那份哀伤,让眼泪往心里流......虽然这个方法并不究竟。

无论自己多么的不开心,就是会提醒自己,不要将这些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。毕竟,人都是向往快乐的。虽然,我不善于取悦大众,但是至少我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波及他人,我已经很满意了。好啦,写到这里吧了。晚安,佛陀。Zzzzzz

Thursday 8 October 2009

睡觉

加影的底楼客厅,是成就自身学习的福地。
那冷冰冰的白灰色花岗地板,是我最喜爱的歇息地方。
多年以来,它包容了我的愤怒,我的孤独,我的眼泪,我的无知。
对它,除了感恩,已无以再进一步说明。

近来,再翻翻过去所写的文字。原来,多年前的我,也曾为它写下的一些文字...。
xxxxxxxxxx

一如往常的下午,我总是爱躺在客厅的地上。上了一整天的课,这是我唯一解除身子疲累的方式。因为没什么正念,再加上自己的昏沉蛮厉害的,大多数都是躺躺就睡,不然就是胡思乱想几下。有时候,身为凡夫,打打妄想也不错的,至少可以暂时解压嘛!也有时候,想着想着,有些在心头埋没已久的疑问,可以跑出个
答案来,真有趣!

通常,间中都会有人会“经过”客厅,不是出门,就是回来了。如果我还清醒的话,多数彼此还会闲聊一番。反之,我就像开展览会一般,睡姿任人看咯!没有什么诱人的睡姿,也没有什么英俊的脸孔,只有一幅愚痴的凡夫相。由于自己的
惰性,所以也不介意他人的眼光,毕竟,我相信他们也看惯了。

因为对自我形象的不介意,所以也少了那一份挂碍,睡得也比较安心、比较甜。由于浓厚的睡意,鲜少会被外境干扰到,从而睡醒后精神会好一些。然而于睡前、睡时、睡后,都没有念念分明,纵然精神再好,也落得一场没有觉照的睡眠。
只是白白地让光阴在流逝,让生命的时光消失在毫无意义的“活动”里。

有时候,睡意来临前,清楚地知道,身子需要休息,所以去睡。然而睡醒后,是否依然抱有那一份醒觉,还是另当别论。睡醒后,往往还会赖床,意犹未尽,内心就是少了正念的忆起,造就了不正确的操作------继续睡觉。结果,时间依
然照过,生命依然白流,轮回还是在轮回,凡夫还是一个凡夫。

若倒头就睡的意愿无法达成,心头必然升起种种的烦恼。只不过,烦恼的显现是通过不同的外境外缘而流露出来矣。给别人吵醒,心头只懂得埋怨他们的不体谅、来的不是时候,说道:“本少爷想睡个好觉,发个美梦,你却来拜访,真的是
跟我过意不去,待会儿就给你脸色看!”。

好一个嗔心的种子在萌芽!若睡前曾作过慈心观,此时此景,只能感叹一声:“功夫不到家。”由于睡前把心调柔调细,所以很快就进入睡眠。很可惜,睡眠中与醒后,少了觉照的功夫,慈心观也能变成“嗔心观”。一切的不满,随着散
乱的心而爆发,什么慈悲啦,到时候也是过眼云烟,暂时“放下”,报复要紧!
所谓,随顺我的意愿是最好不过了;会让我不爽的,千万不要来,来了,肯定没好下场!其实,这种怨人的心还没付诸于行动前,受苦的还是自己。想想看,万一对方根本不当你的埋怨是一回事,而我却已经准备了许多报仇大计。仇不但报不了,埋怨反而更增长,叫我怎么不苦呢?这一切又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,与心
中的我过意不去罢了!

想着想着,窗外刚下了一阵雨。哇,好凉快的下午!也愿充满烦恼的心,有
朝一日,也能如此的清凉吧!

窗外一阵雨,身外好凉快,内心洒甘露,心头好自在。

2004年12月22日

Sunday 4 October 2009

不懂得说“不”的人

我们都曾经令人失望。我们都曾经令人难过。
因为说到,却无法做到。因为做了,还是无法办到。
我们都不喜欢如此。我们也不想如此。
因此,我们变得失落。因此,我们变得自责。

也许,对方早已忘了我们的耍约,我们的失信。
可是,我们的心,还是在痛,还是在流血。
这不是错在我们还是凡夫,我们还有执取。
只是,我们忘了如何去善待自己,保护自己的那颗心。

我们可以接受佛法,因为它是圆满的。
可是,别忘了,我们也可以选择去接受--这不圆满的自己啊!
《法句经》:“第一将自己,安置于正道,然后使他人,贤者始无过”
成就别人以前,要先认识自己的能力与极限,才懂得要如何改进!

我们,是挣扎在“懂与不懂”对众生说“不”的人。
菩萨,是学习“如何不懂得”对众生说“不”的人。
佛陀,是“不懂得”对众生说“不”的人。
所以,你是哪一种人?

当年,提婆达多取笑佛陀道:“那常令人赞叹到不得了的释迦族觉者啊!你不是说过众生无尽誓愿度吗?怎么你还是无法度尽这恒河两岸的四姓族呢?既然你无法做到圆满,那你的教法怎么会是圆满呢?”

佛陀如此地回答:“提婆达多啊,如来是真实语者,不说妄语者。莫以世间的名闻利养与思维,来衡量如来久远劫以来的大愿。如来只是在有限的因缘低下,尽心尽力去成就每一位众生证得内心的菩提,而不是在乎所得度的数量与赞叹!”

佛陀的圆满,不是因为他可以度众生,而是因为他不去在乎有无众生可度。佛陀,被赞叹为智慧圆满,是因为他可以完完全全接受不圆满的世间,以及自己疑痴的过去。所以,就算在不圆满的世间里,佛陀还是度化了有缘的众生,也为当时无缘的我们,无缘化有缘,植下未来得度的机缘--听闻佛法。

“由闻知诸法,由闻遮众恶,由闻断无义,由闻证涅磐。”
听闻佛法,都是为了认识自己,了解自己,接受自己,肯定自己!
听闻佛法,都是为了令“已生恶令断,未生善令增长”!
听闻佛法,都是为了停止没有意义的愧疚与自责!
听闻佛法,都是为了对佛陀,对佛法,对老师,对自己--更有信心!

不要怀疑自己,只管敢敢作就是了!错误会让你升起智慧!

深深地祝福你。

净土疑论~~续答

之前,与卓依小姐在网络上闲谈,问候一下即将出国的她。
间中她提到,对《观无量寿经》的内容不太明白;读得出她是很真诚地在写,很单纯地在问。心中于是不忍,所以唯有尽自身所知的,所听闻过的,以最适合的方式,为她简单说明

感恩她的成就,把对谈的内容给登了出来,为与净土有缘的众生,搭了一座桥梁。其实自己也答得不好,惭愧。只希望说错的地方,恳请有缘善知识来提醒。

会这么做,无非是--在大家都误解净土、排斥净土的环境里头,只想为佛法做点事,起一点澄清的作用。

她说:她写的,如此冷门,能看到的人真的与净土很有缘哦!

我说:
只要继续去写,冷门不冷门,已不再是重点。
只要用心去写,成长最多的,最终还是自己。
~~这一句,是恩师--继程法师所教导我的~~

当然故事,并不因此而告一段落。还有下半部,所以决定登出,供养有缘的大众。
xxxxxxxxxx

她问:师兄,请允许我用自己的words再说一遍您所说的话,以确保我的诠释无误。

1。9 品往生,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Internationality;发菩提心往生,是指阿弥陀佛的targeted quality。是说,无论你是哪一品的人,只要你至少有一颗感恩的心,只要你想发愿往生极乐净土,那么这是有可能的。所以说,并不是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 可以发愿去咯,发增上生心和出离心,又懂得感恩发愿的人,都能。:)

是的。阿弥陀佛并没那么小气,只允许一种人过去他那儿学习佛法。就慈悲的观点来看,阿弥陀佛的四弘誓愿很圆满,所以全部众生都“通杀” ;P 就智慧的观点来看,阿弥陀佛希望发愿往生者,都是为佛法,为众生而来,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来,所以特别赞叹发菩提心者,还很难得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。 Contohnya:观世音菩萨---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接班人,他是听闻悲华如来念《大悲咒》而发菩提心的,但是他还是往生那儿继续学习。 ^_^

2。因为在极乐世界的障碍比较少,所以学习佛法也比在娑婆世界较快。所以说,即使两个人在同一时间开始接触佛法,也会用不同的时间长短来成就佛道。佛陀说人要修行四个阿僧氏劫才能成佛,其实那时间只是个大概,是这样吗?

在我们凡夫的认知里,极乐世界的修学环境是最好的。说它好,说它修学的障碍少,学习佛法也比较快,这是为了给我们肯定,给我们信心。对一个菩萨来说,每个 地方就是极乐世界。如果我们以为去到那边,就可以懒懒散散,那我们的修行可能不如发愿来娑婆世界的同学。Eg:同样发愿来娑婆世界,弥勒菩萨也比释迦牟尼 佛比较早发菩提心,可是结果?你已知道了^_^

佛陀说法,从来不会agak-agak的,而是依坚定不移的正见而说,所以才够 POWER!佛陀说四大阿僧氏劫才成佛,那是最快的时间,那是针对十分精进的同学来说。其实,真正的成佛时间,还是依我们修持波罗蜜的努力而定。时间会这 么长,面对的障碍肯定不少,所以我们才知道成佛的不易在哪里,我们才知道会坚持走下去的---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者。

3。但是,要成就佛道,我们还是必须回来娑婆世界考菩萨道的 FINAL EXAM。只是要成佛的那一世才回来吗?还是最后几世就回来了呢? 那么在净土修行的菩萨们,最后是回去自己的十方世界,还是都必须来娑婆世界成就佛道?

回来娑婆世界考 菩萨道的 FINAL EXAM,是针对这个世界的众生而说。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,见到好的,就很容易忘了比较差的!在极乐世界修行时,阿弥陀佛非常强调我们要懂得知恩、报 恩。所以当我们的功夫已经到家了,每一位同学就要把所学到的法,带回各自的“家乡”去,利益其他众生。那我们怎么知道几时功夫才到家呢?好好的修行,有一 天你自己会知道的。功夫与觉悟是不能求的,它有它自然升起的因缘---就是老老实实修行。

但对一位菩萨来说,他不会去选择几时去考 FINAL EXAM,当下即是。每一刻,他都在考试,不是考给别人看,而是考给自己看,考自己的烦恼习气还有多少!他也不会选择去那里考,他的考场就是当下的这颗 心,是与烦恼相应的秽土,还是与智慧相应的净土,惟有他自己知道!英国也好,你最喜爱的被窝都好,处处都是考“心”的道场。重点还是,佛法是没有 credit transfer, exempted papers 和 short cut 的,学佛环境虽不同,但内容都是一样的。

4。在净土的人们寿命很长,他们会老死吗?还是那里的世界已经超越了世间无常的绝对性呢?那里的修行者虽然有阿罗汉和菩萨,但是对于还未证悟的修行者来说,他们在那儿是否一样会经历老死?

如果有人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是无量寿,所以超越“无常”,那是他还不了解什么是佛法(不是他的错,他也不想的嘛 ^_^)。阿弥陀佛也是一尊佛,释迦牟尼佛也是一尊佛,教法当然是一致的,都是不离开三法印---无常、苦、无我。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众生的无量寿,是针 对我们娑婆世界“有限”的凡夫见解而说,谁叫我们都很怕死meh? ^_^ 所以,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地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,那儿的众生福报比较好,寿命比较长,所以不用怕一生的时间太短,还没学到功夫稳,就bye bye了。

有 生无不死,所以就算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莲花化生,色身还是会败坏,还是会死亡。分别的是,他们可以在死之前,亲近佛菩萨,抓紧时间来修行。这是因为极乐世界 是凡圣同居土,所以有很多圣者,也有很多凡夫。由于菩萨都喜欢亲近十方佛,常常这边去,那边去,所以极乐世界好像国际机场一样,有很多“老外”菩萨旁听阿 弥陀佛说法,也顺便让我们凡夫有很多机会可以亲近圣者。学佛,不要把死看得这么沉重,佛陀赞叹“好的死”---功夫稳了才死,烦恼死光的“死”,也是佛陀 的十大名号之一“善逝”。^_^

5。如果听了这个法门非常欢喜,想要发愿往生极乐净土,除了他力念阿弥陀佛以外,还需要什么方法吗?

除了观世音菩萨,阿弥陀佛还有一位很厉害的助手---大势至菩萨。这位菩萨教我们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是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续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简单的 解释是,佛号就是一种提醒,通过念的方式来提醒我们自己,要好好地看护我们的身、口、意。要让智慧逐渐增长,除了守护六根门,净化我们的心,那是再也没有 别的short cut了!

当然念的方式有很多种,有声念,有默念,有观想念,有实相念。为了不令你太乱,简单的说,“观想念佛”与“实 相念佛”是比较细的境界了,对目前的你没有好处,所以还是回到基础功夫---“声念佛”与“默念佛”这两种。两者都是“1.口念”,“2.耳朵 听”,“3.心跟着念”,只是前者是有声量,而后者的“口念”变成“喉咙在念”,或者细一点变成“心在念”。

念错字,念错拍子,念得走 音,念的不好听,都不要紧,因为阿弥陀佛从来不会怪你;重点还是---老老实实地知道自己在学习念佛。要真诚地念佛,要恭敬地念佛,要欢喜地念佛,要感恩 地念佛;为佛法,为众生而念佛求往生(自己也是众生),阿弥陀佛的化生---智慧,便在你的心中升起,摸摸你的头,深深地祝福你。^_^

6。“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“。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所说的人成即佛成,若有人真的有圆满人格,却从未接触佛教也不知何谓缘起,人成真的佛成吗?

仰止唯佛陀---值得我们皈依与学习的人---就是佛陀。《成佛之道》谈过了,不加以说明。

请问悉达多太子接触过佛教吗?他是如何圆满他的人格的?他是如何成佛的?但是人格的圆满,必然是指他已完整地掌握“缘起”,而通过身、语、意(波罗蜜),来展现那圆满的智慧。所以这里的“圆满”指的是智慧,是不共外道的。唯有发现缘起,才会有佛“出”现在“世”间。

7。虽然听闻了净土的殊胜,很开心也想在那么好de环境学佛,但是毕竟没有真的看过净土的世界,未能起十足的信心。是不是因为我的我执很强呢?有办法可以透过观想看见净土的存在吗?

佛陀介绍净土法门时,曾经用神通力显现给韦提希夫人看到极乐世界,但那是特别的个案。为什么后来,佛陀不继续鼓励我们去修神通力来见到净土呢?因为佛陀要我们看到内心的净土,而不是外在的净土。因为执著外在的净土,那是通心外求法的外道,很危险的。

问 问自己,我们看到了外在的净土,我们还会真的想学习吗?还是“哇哇声”而已?真正的信心,不是通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根尘作用而来的,而是通过我们的意 根---忆念善法,推动身、语行持善法而来的。不要用凡夫的眼光来衡量净土法门,来判断它的真或假。佛陀是不会说我们做不到的东西,也不会说不存在的东 西。老老实实的念佛,你会看到净土就在你的内心里头,我不打妄语!

对不起,我所发问的问题似乎都与解决自身烦恼没什么关系,只是好奇想知道。。感恩师兄您的分享~~~

我的回答,只是为了解答你内心的疑惑而已,只是为了令你心安。所以,你怎么能说,那是与自身的烦恼没有关系的呢?不要太否定自己,那是一种邪见。好好念佛,你会进步的!

深深的祝福读着的你们

写给老师的信~~母难日吉祥~~

法弘老师,

老师,你还好吗?
其实,我知道我向来都不好。在您的眼中,我想,我总是那个糊涂、冲动、不顾大局、还有怪怪的小伙子。
无论在法义上,思想上,行动上,我都无法给你一个欣慰的“表现”,满意的答案。

所以,这9年以来,自你在底楼客厅狠狠地训了我之后,我答应过自己,我会很努力地去改进自己。
我知道,我还有我执、我慢、我爱,习气与烦恼。
我也知道,我时时都令你提心吊胆,怕我又去哪里闯祸了。

他人说话的时候,总是打叉了大家;大家认真的时候,总是显得轻浮。
我知道,所以我改。这一切,都必须感恩你介绍净空老法师给这疑痴、首陀罗、一阐提的我。
师父的教导---别人说我们错,就算事实非如此,我们还是必须保持沉默,必须去改进,不要争辩。
我记住,也以此为内心的香板。

这些年来,虽然是辛苦了一点,也确实受了不少的考验。
讲话,没人要听;听法,听不明白;禅修,无法盘腿;供僧,没物可供;
从开始,一直认为自己在受委屈,受误解;直到后来,我逐渐明白,那只是过去谤三宝的恶业在显现。
所以,我学习慢慢地静了下来。

静七时,确定了自身的基础并不好,总是耽误了大家的学习,扯大家的后腿。
不会礼佛,不会念供养偈,不会唱三宝歌;当时的我,是多么的自卑,是多么的难过。
可是解七的那一天,大师父--继程法师却给了我一些肯定,一些鼓励。
学佛以来,在一片谩骂声中,第一次有人这么爱护我,好感动 T_T
所以,我知道,我将来会走的路,是什么了。

静七之后,因为耻有所不知,耻有所不足,所以我曾选择短暂的离开学会。
当时,真的无意再当理事,无意再当学长,而去了当时还健在的寂静园。
很抱歉,可能当时的决定,来得太突然,也伤了你的心。
可是,内心却想起了净空老法师的那句话,所以还是坚持了。
内心只是明白,自己必须先学好佛法的基础,才来谈其他的。
只想对三宝、闻法、布施、戒学、定学,以及三十七道品,有一些肤浅的认识。

也许发心不一样,所以我并非如其他信徒般,粘寂静园,或者强调解脱。
我只是学习同样的内容,但是消化成不同的东西。
因为,我从来没忘记大师父对我的身教,我无法舍弃北传佛教所对我的法乳之恩!
外在可能是南传身,内在却是那位头发长长的Sumedha行者。

为了完全的投入于学习,我舍弃了自身的学业、家人、还有那潜伏着的情感需要。
那时的我,真的是极端的外道,只懂得在事相上、文字上学习。
其实,如今看来,那也并非坏事。因缘的流转,是不可思议的。

直到遇到了文比丘,随师父去了森林一趟,参与行脚,才真正学习到离相的佛法。
我才了解到,虚云老和尚说过的:“苦行外道也是磨练。”是指什么。那一刻,我才看到自己,了解自己。
很多学生都想要巴利名,而我只想翻译原有的而已,给总是一个人、自卑的自己,一点鼓励,一点肯定。
文师父很慈悲,全都不理,只给了我一个名字---piyasilo。还记得,我是笑着泪水来接受的。T_T
因为我曾发愿想当Ajahn Chah 的学生; 因为我做梦也没想到,没有福德的自己,可以与森林传统站得如此的靠近。

但是,这一切,还是要回到我车祸的时候,感恩你曾教导过我的方法。
就是当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,好好的礼佛,好好的忏悔。
虽然那时的我,是脸黑黑的,可是你说的话,我都在听。
排斥佛号,是因为过去谤三宝,内心不敬、不净故,所以我改。
几乎每一晚,我都在你关了灯之后,在你起床之前,偷偷拜佛,换杯子与花瓶里的水。

这门功课,从来都没断过,依圣严老法师为榜样,只是视环境而定,从外相的叩拜,换成内心的顶礼而已。
拜到膝盖黑青不要紧,最重要拜到看到自己的心。
不去求智慧,不去求福报,只是求忏悔,只是求自己。
我慢慢明白,忏悔不是在拜垫上,蒲团上,而是在行为上。

同样是一双手,可以伤害别人,也可以来护生。
同样一张嘴巴,可以说人是非,也可以赞叹法。
佛法,不是为了别人的赞叹而学、而写。
佛法,只是为了大家的欢喜而说、而行。

佛法,不是向于“他力”的,也不是偏于“自力”的。
佛法,是在于训练我们去感恩“他力”的成就,还有“自力”的肯定。
“自力”里头不离“他力”,所以谦虚,所以知恩。
“他力”里头不离“自力”,所以奉献,所以报恩。

“由闻知诸法,由闻遮众恶,由闻断无义,由闻证涅磐。”
听闻佛法,都是为了认识自己,了解自己,接受自己,肯定自己!
听闻佛法,都是为了令“已生恶令断,未生善令增长”!
听闻佛法,都是为了停止没有意义的愧疚与自责!
听闻佛法,都是为了对佛陀,对佛法,对老师,对自己--更有信心!

对不起,写了好长的信给你,希望你读得不会太辛苦,也无须写信回我。
只想告诉你,我没被您的故事所影响,信的内容已足以证明。
就算身在边地,在有限的因缘里,所写的,所作的,还是为佛法,为佛教,为众生。

答应过你,所以为你送来---《释迦穆尼佛500大愿》,以法为赠礼,希望你会喜欢。
所以在这美丽的一天,深深的祝福你--老师,生日快乐。

慈念
piyasilo

Wednesday 9 September 2009

细水长流

河,源自地面上凝聚的雨,接着便往低处流,从而形成小溪,再慢慢扩大成河。沿途上,它与那孤僻的湖擦身而过。湖,恨恨地切断了与河的联系;而河,从不怨恨湖的无情,却念于彼此间的互辅关系,慷慨地把生命注入湖的怀抱,不让它死去。

河,从不眷恋湖的回心转意,也没对它说些什么。河,只懂得默默地付出,然后再静悄悄的离去,流向其他有需要的地方。也许有一天,当湖忆起河对它曾有的恩惠,而欲想向河道歉、道谢的时候,可能那为时已晚。当初的河已无所踪影;留下来的,只有湖的阵阵惋惜。

湖,无法往上追寻河的源头;因为,过去的,早已不复返。湖,也无法往下探寻河的尽头;因为,未来的,还是未知数。周旋于过去与未来的追思,只会为湖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懊恼。湖,必须明白,如此不确实的追寻,将无法为它带来任何的轻安与平静。

湖,若可以沉静片刻,从四周的观察,逐渐地导向自己,它将看见自身长年累月所沉淀的污垢,是何其得多。若少了河水的注入与流动,湖所仅有的,只是一阵带有无知、傲慢、猖狂的污泥异味,根本不适合成为其他生命都乐于亲近的栖息地。这时的湖,才开始明白河,是多么包容过去的自己。

河,怜悯湖的孤立;更不忍于湖,因自身堆积的污垢,而遭到众生的排挤。于是,河选择为湖引来一股生命的泉源。河,暖暖地流入,慢慢地洗涤,为原本的污泥,加入微生物,使之成为沃肥,长满了绿植物,也迎来了鱼虾。久而久之,湖,变成了一片幽静怡然的生态环境了。而河,也潇洒地离开。

河,继续它的旅程。它遇见了来自他处的支流,也聆听了它们的故事。纵然各自都带有相异的背景与见闻,彼此却拥有共同的话题与愿景---期望此后不再流浪,有个停泊的地方,止息这一切无谓的远足。河,只是静静地听着,不发一言,也不作辩解。

河,清楚的知道,单凭自己一路所累积的阅历与行持,如果它愿意,在流进湖的时刻,就可放手。自身所该学的,都已学好,都已足够;旅程也可以就此告一段落。它可以无须再为其他的事费心懊恼,唯须处理好自身的困境与障碍,就足以逍遥自在。

河,虽也想安定下来,可是那地点,不是那途径的湖。河,深深地了解到,它不是单单地为追求安定而流;它是为了流向其他更有需要的地方,而继续向前流,乃至那遥远的大海方肯罢休。而它也知道,欲趋向大海,单凭现前自身的力量与条件,那是不足够的,那是有限的。

河,于是选择融入了其他支流里头,吸取它们经验的长短,学习异中求同兼提升自己,以便穿越更多、更大、更阴险的峡湾石道。它所流过的土地,都被给予灌溉,孕育着邻近范围的生命,没有分别。河,只是尽了回馈与利济的份内事,丝毫不期待他人的赞叹与嘉许,如是而已。

河,历经无数的重重考验,从而汇聚成一条壮丽浩大的江河。纵然已成江河,它依旧平凡,不高攀、不强求,老老实实地向前流。它不急于流动,也不为此而自满;因为它了解到,过度的冲动与傲慢的泛滥,只会对身边的生命,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。

已流向大海的江河,并不代表一切已来到了尽头,也不意味着一切已圆满地结束。因为海,只是一个目标,而不是一个终点。生命是充满变数的活力曲线,而非单一的直线发展。小溪、河流、湖泊、江川与大海,仅代表着不同阶段的生命写照而已。

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,海水也可被蒸发,汇聚成云,随风飘到有缘的地方,从而撒下清新的甘露,滋润了那干枯的心田。然,受益的心田也得逐渐学习不再等待外来的甘露,而是往内心的底层去发掘清凉的泉源,挖出自身的河道,再依能力所及,趋向大海。

溪流成河,群川汇海;点滴心头,细水长流。纵使超然,依旧平凡。
心不夹杂,也不间断;所以自然,所以释然。了了分明,随波逐流。

仁者,您是否已经心动?

五月里的圆月

笔于 边地 海潮音

Tuesday 8 September 2009

空里的哭笑

   春来的时候,师父,您已走了。

   那天下午,您在台北金山的归程途中;而我,还在北京的人潮里头。不知当时金山的天空,是否下起了绵绵细雨,为你送别?我不知道。

   福薄的我,无以亲礼於您座下听学兼闻法。唯有依於身边仅有的影频与书籍,来看你、听你、读你、亲近你。

还记得八年前在大专上佛学班的时候,不知是何来的福气,竟能够在那少人问津的角落小书摊,从而接触到师父您的文字般若。

当时版面设计看来毫不起眼的《正信的佛教》、《学佛群疑》、《如何做一个在家居士》,以及其他小册子等,却是我的佛学启蒙课本。

也许师父您所写的,只是一些浅白的文字,不华丽的语法,也非深度的思想内容。然,深信能够推动师父提笔的原因,不外乎是因为您体悟到“佛法这么好,知道的人这么少,误解的人却这么多”啊!

感恩师父您的慈悲,以文字为我们解答许多看来是多么琐碎的疑问。就是这些没有深度的疑问,方能为我们立下稳固的、踏实的、基础的佛法正知见。至少,钝根的我,真的受用不少。

因为您的话不多,也因为您为人处事低调;对于您的往事,也鲜少有人知道。但在您的《归程》里头,我们可以一览您过去的精彩。

儿时的您,体弱多病,家境贫困,故乡又常犯水患,也目睹过无数罹难的村民浮尸;从而您对生命的脆危,有了一定深刻的认识。

因为穷,使您格外珍惜可以上学的日子。也因为太穷,担心养不活您,慈母唯有忍痛把您送去那遥远的狼山,出家去。

你说,自己是无福的人,是没智慧的人。所以每一晚,夜深人静的时候,您会默默地在佛殿礼拜观世音菩萨,求忏悔,求加被。因为您的真诚,也因为您的精进,从有所求的叩拜,到无所求的顶礼,智慧便在您的内心升起。

佛教在当时的中国,是没落的,是腐败的,是属于死人的。这一切,都被您那沙弥的双眼看尽,内心也逐渐酝酿了一股欲振兴佛教的悲心。为此,您极力争取入读佛学院,把佛法的教学内容,随分随力,一一学起。

奈何,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,你唯有随着撤退的军队到了台湾,在军中,待了十年。这段漫长的日子,是您修学的障碍,也是磨练您再度出家的助缘。

再度出家的您,也唤起您年少的愿---振兴佛教。为此,您不惜在高雄的绿林间闭关六年,埋头于拜佛、阅藏、禅修、念佛、写心得的静修生活。若不是如此的因缘,我们也无法有福可以拜读您的《戒律学纲要》,对于戒学的意趣、层次、仪轨、开遮持犯、羯摩忏悔,有了一番的认识。

出关后,您了解到,欲重振佛教,得从教育下手;欲从事佛法教育,则需对有关历史、体系、教法、传承的研究,拥有一定的水平。为此,您在一片被人误解、不看好、讥嫌的反对声中,独自赵日本参学。

虽然您那五年的留学,都缺乏资助,但这无损您好学的热诚,向于法的道心。您可以吃不饱、睡不好,但是为了佛法的研究资料,您可以四处都跑。清苦的生活,外传的流言,使您对于未来所要走的路,更坚定,更明白。

学成归来之后,您带回的不只是学术上的博士名额与论文,您还身俱禅宗的临济与曹洞法脉,为汉传佛教注入另一股清流。同时,基于当时的时事条件,您也随顺因缘的变迁,东渡到纽约教学。凭着只在三个月所学,区区两百个的英语单词,您便开始对西洋学生指导禅修,观机逗教。

往后的您,虽在戒学、佛史、法义、禅修、育僧等教学,已拥有一定的成就;然,您说过,最喜欢的称呼,还是“法师”。我想,您那不高攀、不强求、不显耀的性格,促成了您在修行上的沉稳与踏实。

后来,您的教法也随着因缘的流转,传到了南洋的雨城岩洞。

还记得那一夜的静七,禅堂外面还下着雨。

在最后一支香出静之后,东西两单的禅众,都从坐而起。

我们双手合十,面向那禅堂的木头,随着继程法师轻击的引磬声,慢慢地向佛陀、向祖师、向古德,还有您,这一位老师虔诚地顶礼。

感谢您,师父;感恩您,圣严法师。

圣教衰哀悲心起,严己利他菩萨行,法语妙言润人心,师出释迦化世间。

己丑年 正月初十 初稿于 北京 巷后小房

己丑年 二月初十 完稿于 加影 底楼客厅

再提笔

近来,看回自己过去所写过的东西。
间中所尝过的苦,所受过的委屈,都随着岁月而淡化了;
从当初的不满与埋怨里头,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,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。

本来已安静了。本来已不打算再写了。
那是毕业以后的事。那是开始流浪以后的事。
当初,因身在沙漠,没有网络,所以部落格也被迫搁置下来。
深深的知道,是时候,需要去提升自己,需要去认识自己。
所以选择不写。所以选择静默。

没想到一停,就已一年多了。

虽说停着,可是间中,还是有被邀稿的因缘。
所以,为了不辜负邀稿者的诚意,我写下了《故事》。
为那平凡的过去,留下一些轨迹。为这单调的自己,留下一些回忆。

原以为这一切,应该告一段落了。

2009年,我去了一趟北京。
春来的时候,恩师--圣严师父已走了。
知道的时候,我没有哭泣。
只是默默地提起了笔,带着对师父的不舍,带着对师父的怀念,我写下了《空里的苦笑》。

写着写着,我想起了弘一大师的故事。
大师刚出家时,也曾选择放弃一切在家时期的艺术造诣,想一心安心办道,灭除烦恼。
直到有一天,一位同门的老师父对大师说:
“您的文法、书法这么好,为何要放弃呢?”。大师答:“因为那些...与解脱没关系。”
“可是法师啊,如果您能好好地利用这份才华,不也可以好好地帮助众生吗?”
当时的弘一大师听了,便愣住无语。
尔时的我读了这一段,也静了下来。

后来的结果,弘一大师重新提起了笔。
大师每一笔的真诚,每一字的恭敬,只是为佛教,为众生,而不是为了自己。
所以大师的字,是如此的真,是如此的有力,是如此的感人。

再后来,我带着大师的字去流浪。
大师的手抄本《大方广佛华严经-十回向品初回向章》,常待在我的身边。
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,初心是为了什么?

所以如今的我,也向大师学习,重新提起了笔。
不是为了去感动别人,而是我已感化了我自己。

所以,请给我一些时间,请给我一些机会。
只要还有人在等,只要还有人肯读,
我会好好地写下去。

深深地祝福大家。


末学piyasilo 笔于边地 默然居